(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张爽)气温影响心情再添新证据。近日楠希配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在知名学术期刊《One Earth》发表名为《气温上升对全球人类情绪的差异化影响》的研究,分析来自157个国家、12亿条社交媒体帖子发现,当气温超过35℃时,社交媒体表达的情绪负面程度会显著上升;其中,低收入国家社交媒体表达的情绪负面程度增加约25%,高收入国家增加约8%。
研究截图
因气温变化而改变心情的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情绪中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大家熟知的生理中暑不同,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急剧崩溃。不仅如此,在夏季,急诊室收到因情绪波动而导致暴力伤害的案例也会更多。”气候变化科普书籍《沸腾的气候、脆弱的健康》作者、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书中楠希配资,卢辉记录了这样一位患者:当年7月,患者所在城市连续三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体感温度接近42℃。临近项目交付的最后期限,患者正在电脑前紧张工作。突然,她抓起马克杯重重砸在桌上:“这个方案改了四版还不行?你们到底会不会沟通!”紧接着,她涨红着脸喘着粗气,眼前开始发黑,双腿发软瘫倒在椅子上。紧急送医后,患者被诊断为“情绪性中暑”。
“人在高温环境下,长期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心理调节功能容易失衡,表现为情绪失控、焦虑,甚至一时意识模糊。”卢辉形容,就像机器在连续高负荷运转后容易过热一样,人体也会在承受极端压力后,因为“过热”而短暂崩溃。
高温是如何改变人的情绪的呢?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伟从神经机制角度解释,大脑中的下丘脑同时负责体温和情绪调节,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超80%时,下丘脑会优先调度资源调节体温,无暇顾及情绪管理。高温还会导致五羟色胺和多巴胺分泌下降,降低人的自控能力,这些递质浓度降低时,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增加,自控能力亦降低,从而容易出现失控行为。
“高温作为生理应激源,还会使皮质醇水平升高,加剧烦躁感。同时,身体为降温持续耗能带来的黏腻、头晕等不适,进一步降低耐心与容忍度,微小刺激都可能引发冲突。”刘伟解释。
2023年8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辉正在和患者沟通病情。受访者供图
如何降低气温对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卢辉建议,日常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清爽饮食、多喝水、保持室内凉爽、规律作息来进行预防。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情绪的异常波动,可以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或用冷水轻拍手腕内侧(可触摸到桡动脉血管搏动的地方),瞬间降低情绪温度。
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女性心身科副主任医师闵文蛟从心理层面给出建议:“保持一定的社交联系,及时分享个人感受和想法;避免过度关注负面消息;多参与社会活动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们的积极心态。一旦不良情绪持续或加重时,要寻求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华泰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